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美国化学文摘社(CAS)数据库
美国EBSCO学术数据库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
陈华勇,男,生于1976年10月,土家族,湖南省张家界人,中共党员。
学习经历与教育背景:
2019.4-7月:中央党校“中央国家机关分校处级干部进修班”毕业
博士学习:加拿大皇后大学(Queen’s University), 2001-2008
硕士学习:北京大学, 1998-2001
本科学习:北京大学, 1994-1998
主要工作经历与任职:
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12入职
国际矿床学主流期刊Ore Geology Reviews主编(首任华人主编),自2019
国际矿床学家协会(SEG)会士,自2011
中国科学院矿物学与成矿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自2017
中国地质学会矿山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自2021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成因矿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自2023
Research Fellow:澳大利亚国家矿产研究中心,2008-2012
主要奖励与人才计划等:
自然资源部“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23
中组部万人计划 “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8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17
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014-2018
国际矿床地质协会(SGA)“青年科学家奖”(首位华人获奖),2015
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奖 - “金锤奖”,2015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侯德封地球化学奖”,2014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海外杰出人才,2012
澳大利亚国际矿床地质勘探应用(AMIRA)特等奖, 2012
教育部一等奖(自然科学),2010,大陆碰撞体制的成矿作用研究及找矿应用
北京大学研究生学术十杰,2001
北京大学五四奖章,1998
主要负责与承担的项目: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点研发项目,2024-2026,1000万元,负责人
国家基金委重点基金,2023-2027,300万元,负责人
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课题,2023-2025,410万元,负责人
国家基金委(新疆)联合重点基金,2018-2023,290万元,负责人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18-2022,400万元,负责人
国家973计划项目,2014-2018,1500万元,首席科学家
主要研究方向与学术贡献:
主要专长于国内紧缺的铜金等金属矿产成矿模式研究及找矿勘探应用。近年来在以下两个方面取得了重要学术贡献:
1)系统性揭示了中亚(新疆)古弧盆体系成矿机理,创新性提出了中亚造山带幕式成矿模式,并在国际上首次构建了古生代斑岩铜矿叠加成矿与盆地闭合铁铜金复合成矿两个新的成矿模型。
2)创造性提出并构建蚀变矿物勘查新方法,在方法研发、应用推广及隐伏矿体预测方面取得显著成果,为湖北、黑龙江、新疆等地矿床增储做出了重要贡献。组建了国内第一支矿物勘查方法研究团队,在矿物勘查方法研发与应用方面具有国际引领作用。
目前已在国际国内主要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3部,授权发明专利5项。引用约8000余次,H指数47,入选斯坦福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