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美国化学文摘社(CAS)数据库
美国EBSCO学术数据库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
李占轲,男,河南汝州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为教育部岩浆-热液成矿系统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成员、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矿产勘查教师团队)成员、中国矿业权评估师协会授课专家。2008年6月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资源勘查工程(基地班),2010年6月和2013年6月先后获得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2013年7月-2015年12月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从事地质学师资博士后工作,2016年12月获聘副教授,2023年12月获聘教授。主要讲授《矿石学》《矿床学》等本科生课程和《高级矿床学》等研究生课程,发表多篇教学研究论文。长期从事华北克拉通和秦岭-桐柏造山带金银铅锌矿产资源的成矿理论研究与找矿勘查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和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作为骨干成员参加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地勘单位和矿业公司委托项目。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Economic Geology》《GSA Bulletin》《Contributions to Mineralogy and Petrology》等期刊发表SCI/EI论文二十余篇,其中1篇论文获评ESI热点论文、2篇论文获评ESI高被引论文。
科研成果或参与课题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复合造山带内叠加成矿作用的精细刻画:以桐柏造山带围山城金银矿田为例”(No. 42172103),2022-2025,负责人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华北克拉通南缘老里湾大型银多金属矿床成因:微区地球化学和年代学制约”(No. 41772074),2018-2021,负责人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变质地体内金矿脉和银铅锌矿脉的成因与联系:以熊耳山地区蒿坪沟Au-Ag-Pb-Zn矿床为例”(No. 41402066),2015-2017,负责人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西秦岭造山带金成矿作用多样性和时空不均一性及其关键控制因素”(No. 42130814),2022-2026,项目骨干
(5)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战略性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专项青年科学家项目“镓锗铟在铅锌矿床中富集规律与勘查标识体系”(No. 2021YFC2900300),2021-2026,项目骨干
(6)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地球系统与全球变化专项课题“大陆裂解过程中圈层相互作用与成矿物质循环”(No. 2023YFF0804204),2024-2027,项目骨干
获奖情况
(1)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卓越导学团队(矿床学)导师组成员(2024)
(2) 《地球科学》《Journal of Earth Science》两刊优秀青年编委(2023, 2022)
(3)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最受学生欢迎老师(2022)
(4) 全国大学青年教师地质课程教学比赛二等奖(2019)
(5) 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2017)